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音乐创作回顾随笔
举办时间:2022-02-11 10:05
举办单位:
举办地点:
由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作和演出的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于2012年9月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作为该剧的曲作者之一(另一作者为刘洪忠),在为之感到高兴和欣慰的同时,自然也回忆起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和感悟。
本文就参与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音乐创作时所涉及的音乐素材遴选、旋律组织“歌化”处理,尤其是对地方歌舞剧音乐在风格和呈现样式方面的尝试。同时在调式、调性、和声、配器等技术层面上,如何丰富地方音乐的表现力而进行的探索。因此,回顾创作经历和对创作的得与失进行总结,非常必要。就《八子参军》(下称《八》剧)音乐创作的构思和体会,可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述。
一、音乐素材的遴选、取舍和旋律的组织
根据《八》剧故事情节的发生及其历史背景,这自然注定了音乐风格、地方特色的取向。两位曲作者在进入创作之初曾多次商议和交流,对素材的遴选范围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在创作实践中,《八》剧音乐较多地借鉴和运用了赣南采茶曲牌素材和民间音乐素材。如:“闹五更”、“牡丹调”、“长歌”、“斑鸠调”、“进坑调”以及赣南的“兴国山歌”等。在整个《八》剧的音乐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采茶曲牌素材和民间音乐素材,以求强化和突出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特色。
剪裁、拼接---在《八》剧的音乐中,这种旋律组织手法运用较多,因为它能稳固旋律风格。列举较典型的如主题歌《怀胎歌》,其素材取自采茶曲牌“闹五更”。根据导演的提示和综合讨论意见,创作之初首先从曲式结构方面考虑,在组织旋律时对原曲牌中的对唱、象声词等进行了裁剪、拼接,如例-1#:
从上例中可看出,这是一个精炼而完整的乐段(单一部曲式),它的“转”始于第五小节,且整体音乐形象较鲜明;尤其是旋律优美、地方风格浓郁而富有层次感。
在对原始素材进行裁剪后,那些被剪裁掉的部分仍被利用。在第六场母亲的唱腔“你们个个长成人哟喂……”,这里的旋律正是“怀胎歌”产生时被剪裁掉的对唱部分。它被“移植”到此,与整个唱腔有机地拼接在一起,目的是烘托母亲对众儿子的祈盼。甚至尾声“无字伴唱”的素材,仍然还是出自“闹五更”;但为了情绪渲染和层次递进,旋律在变化和延伸方面做了技术处理。比如,在旋律组织上将素材理顺后横向拉开,形成舒展、飘然的乐句、乐段;同时在和声方面注重其功能性,并在层次递进中运用调式移位,以提升音乐抒情的力度等。
动机和乐句的发展---在《八》剧音乐中,除了引用经典的红色歌谣,几乎找不到原封照搬原始素材的任何痕迹。而是利用采茶曲牌和兴国山歌的动机和乐句来组织和发展旋律。在第二场满崽的唱腔“来不及和妈打商量……”,它的动机来自于“当兵就要当红军”;第三场二重唱“小花绽放”唱腔的起句,取自于“牡丹调”;以及第五场母亲的唱腔“红军一走白军来……”、甚至大场面的“公婆吹”等,均出自于“闹五更”。它们都是在原始素材的动机或乐句的基础上,来发展和组织旋律的。通过分析可见,它们都有一共同的特征,即较集中地利用原始素材,在旋律风格上不容易“跑题”。
二、曲式结构的“歌化”与和声、配器
在《八》剧的音乐中,第一场“众儿与母亲的对唱”,是以宣叙调的形式陈述的。就宣叙调而言,它是欧洲古典歌剧的产物,虽无固定的模式而谈不上什么完整的曲式结构,但它却有着因语言的关系而产生的节奏、速度变化和无规则的音高变化,以及其所形成的极具个性的随性魅力。《八》剧剧本所提供的信息是:象唱词似的对白、像对白似的唱词或是无韵律的;简言之,时唱时说、变化无常。正因为如此,作为音乐创作而言,没有比选用宣叙调更适合它的了;但反言之,若无一定的戏曲音乐创作功力和对方言语调韵味的掌握,要驾驭它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众儿子“逗”母亲的戏,诙谐、幽默、松紧有度,人物形象刻画得比较出彩。
第三场,由于战争场面、“怀胎歌”以及儿子们的唱腔来回反复多次,场景画面也随之切换;这自然对音乐在唱腔设计、曲式结构以及整体布局等方面在技术层面上提出了要求。在对剧本分析时,考虑到整个第三场没有一句对白;正是基于这一点,创作最终选择宏观把握、整场布局。从大框架方面来说,音乐被设计为一类似的回旋曲式,这是从整个结构的完整性来考虑的。如例-2#所示:
从上图可见,“插部4”之后唯缺“主部”的再现。所以说,它是“类似的”回旋曲式体。其中儿子们前后出现的唱腔被设计为“歌化”的独唱、二重唱、三重唱以及男声合唱,其目的在于尽可能而较全面地展示声乐艺术的各种演唱形式。似乎可以说,整个第三场俨然就是一个大歌剧较典型的画面。不仅如此,考虑到该剧的艺术形式载体是歌舞剧,其中有些段落的音乐必须富有歌唱性、舞蹈性。这就决定了它们必须在曲式结构方面有所体现。也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戏曲,所以在创作实践中,树立“歌化”意识和加强唱腔的艺术处理手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序幕、第二场、第三场、第六场等场次中,许多的伴唱、合唱以及人物唱腔等均是“歌化”的;也可以说是音乐创作的有意而为之所致。
在序幕和尾声中,各自均出现了连续四段主题歌(正月怀胎、四月怀胎、八月怀胎、十月怀胎等)一气呵成的陈述。站在和声理论以及配器的技术层面上来说,重复是不可取的,更何况是连续四次的重复。为此,在创作实践中序幕的整体布局被设计为:1、将四遍的“怀胎歌”每一遍均作不同的配器处理;2、将四遍作为一个整体而视为“起、承、转、合”的框架;3、第三遍的“八月怀胎……”此时旋律作上扬变化处理,这样符合了“转”;4、在和声上采用“伪转调”过渡到第四遍“十月怀胎……”,这时的配器在纵向关系上引入复调的出现就成了必然。
在《八》剧的整个音乐创作过程中,常感到采茶曲牌中bB调使用较多。许多被选用的素材大都在此调上陈述,尤以徵调式居多;且高音几乎都在 上游动,这就容易产生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因此,引入更多的调以丰富音乐的色彩变化和表现力,从而进行合理的调式、调性布局,就成为《八》剧的两位曲作者首先必须认真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了。今天,创作实践的结果已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运用各种远近关系的转调、换调、民族调式的商羽交替外,也使用了“伪转调”。在序幕、尾声的主题歌中、在第六场“做军鞋”音乐的陈述中,均采用了“伪转调”。也就是说,在音乐陈述过程中引入非调式基本音级的变化音,使之在纵向关系的和声序进中产生“化学反应”,从而造成转调的迹象。如例-3#所示:
在上例中,第一小节之前音乐一直在G徵调式的基础上陈述,“伪转调”发生在二至三小节,它好似表明要往bB或bE的方向转进;当第四小节的和声呈现后,方知前两小节显然是“蒙人”。不可否认,它的出现虽有意外之感,却给音乐的陈述增添了新的混合色彩。实践证明,音乐在一调较长时的陈述中,它的运用能产生意外之奇效。
在创作过程中,常碰到沟坎、纠结和技术瓶颈,这都很正常的。但有时跳出自我而置身于“旁观”,或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和角度,或许会有新的收获。序幕中主题歌“起、承、转、合”的技术处理,第三场音乐大框架结构的“打包”;均是从宏观思维的角度自然产生的。要说收获和体会,就算上这一点吧。
将《八》剧的音乐作为一个物体而将它转动起来,置于三维空间的画面中,就会发现它的瑕疵:
1、母亲与兰花的音乐主题似乎有欠鲜明;2、在有的段落中,配器和力度还有斟酌的空间;3、第六场母亲的咏叹调在曲式结构方面略显凌乱等。
事物动态往往就那么奇妙和公平,有得就有失。不管怎样,赣南采茶歌舞剧,它作为一个新样式的艺术载体,以为人们所熟悉并接受了它。如今,它吟唱着、舞动着---在转动中展示它那婀娜多姿的身影!祝愿它舞得很远很远……
-
《八子参军》下
-
《八子参军》上
-
《山歌情2》
-
《山歌情1》
-
《永远的歌谣》6
-
《永远的歌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