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赣南采茶戏官网 电话联系我们:0797-8203089
banner

张宇俊

传人简介

男,1945年11月生,江西广昌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现为赣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1960.1—1960.3,江西省广昌采茶剧团学员。

视频·2 人物介绍·1
  • 男,1945年11月生,江西广昌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现为赣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1960.1—1960.3,江西省广昌采茶剧团学员。1960.4—1962.5,赣南文艺学校青年演员进修班,音乐班学习。1960.8—1971.12,赣南采茶剧团演员,青年演员队副队长、艺术室副主任。1972.1—1991.10,赣州地区文化局艺术科干事,副科长,科长。1991.10—2006.3,赣州市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2006.3—现在,赣州市文联调研员退休。2010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被江西省文化厅命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

    1960年,在赣南文艺学校青年演员进修班学习时,师从时已60岁的赣南采茶戏老艺人谢德胜(已于1967年病故)学唱传统曲牌近40余首(是谢德胜老艺人从采茶戏音乐“灯腔,路腔,茶腔和杂调”中的拿手曲牌,这些曲牌已予1962年入编赣南采茶戏音乐集)。学唱时由陈敏明老师(2006年病故)用二胡带伴奏。后在赣南采茶剧团任演员,并嫌任采茶戏唱腔教练,并于2001年正式收肖明建(大余县采茶剧团副团长)为徒。

    1962年被分配到赣南采茶剧团任演员后,将向谢德胜老艺人学习传统曲牌唱腔的技巧技法,有机地运用到他在《夺印》、《祝你健康》、《亮眼哥》、《红梅岭》、《小红军》、《新媳妇》、《怎么谈不拢》、《孙成打酒》等剧目饰演人物的唱段中;1985年,学唱的40余首传统曲牌,为戏曲志(赣州卷)录音,以及志书编撰的音响资料;1984年至1999年,学唱的有关曲牌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唱片社、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广东嘉应、下里巴、中凯音像出版社灌制唱片、盒带、VCD出版发行;1983年在地区文化局组织的全区采茶戏青年演员进修班,主讲和教唱了“牡丹调”、“三点板”等传统曲牌,并被列入年度基本功考核的必考内容;2004年,应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专栏邀请参加演唱“牡丹调”、“三点板”两首曲牌;2008年应聘到赣南文艺学校采茶定向班主讲并教唱了近30首传统曲牌;编撰了近20万字的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含舞台念白)学教材资料,录制了82首传统曲牌唱腔清唱光盘,并对每首曲牌加注了演唱提示。2001年收大余县采茶剧团副团长肖明建为徒,传授了《牡丹调》、《三点板》、《长铜钱歌》等多首传统曲牌。

    张宇俊音域宽,音区高,一般可从中央C下行到A音到上行的小字二组的B音。演唱要求字正腔圆,特别是高音开腔喷口有力,发声和音准都能到位,且咬字清晰。润腔细腻,一般戏曲演唱技巧技法中的如颤抖腔、泣腔、勾腔、橄榄腔、喇叭腔等,在曲牌唱腔中都有充分体现。地方语言色彩鲜明,如客家话中的“哎呀,嘛介,里格,介只里格,哪嗬依嗬嗨,依呀嗬嗨”等在曲牌唱腔中巧妙地运用,既增添润腔的色彩,又突出了地方特色。配合默契,特别是男女对唱时,你来我往,你一句我一句,流畅天衣无缝。

    1964年—1965年,参加江西省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团赴华东(上海、北京)、进怀仁堂演出,在赣南采茶小戏《怎么谈不优级》中饰演男角新有,并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1984年—1999年参加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唱片社、嘉应、下里巴、中凯等音像制片出版社录制赣南采茶戏音乐,担任《睄妹子》、《被皮鞋》剧目中男角和传统曲牌《牡丹调》、《三句板》、《摇蓝花开》等10余首曲牌的演唱。

        1983年—1987年,参加《中国戏曲志》、《戏曲音乐集成》、《民舞集成》等志书组编撰了组织工作,获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艺术学科编撰领导小组和省相对部门颁发的纪念奖。

        1995年,组织赣南采茶小戏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中老年文艺汇演获组织奖。

        2000年与人合作的论文《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的风格特点一文,被全国第三届戏曲音乐戏文论著评选为二等奖。

        2003年,上述论文应邀参加广东省音乐家、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音乐文化,采茶戏音乐”研讨会,并为研讨会收编。

        2008年,撰写的“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论文入选中国戏剧家协会、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赣州)地方戏展演”论文集。

        另有“水与火,戏中情”勾筒与凤头琴(与人合作)。

        “对音乐旋律的思考”等文章刊登在地方报刊,“从民间草台走向广阔舞台”一文刊登在“赣南客家”杂志,并由《中华光彩人生》编委会收录发表。

        1979年,随赣南采茶剧团赴上海电影制片厂,参与戏曲艺术片《茶童戏主》拍摄的组织管理工作。

    1984年—1990年,参与了赣南采茶戏《试妻》、《莲妹子》、《山歌情》等剧目的文学、音乐和排练的组织工作。随赣南采茶剧团参加了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庐山之夏”文化艺术节专场演出的组织管理工作;参与了赣南采茶剧团赴北京汇报演出的组织管理工作。

    1987年,被地方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聘为地区艺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艺术系列职称评定做了大量具体、细致、有效的工作。

        1991年,参与赣南采茶剧团代表市政府赴上海慰问静定、宝山、徐汇等协作区演出的组织管理工作。

      个人的艺术业绩已入编《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全国优秀人文科学专家学者名典》等多部珍贵典籍。2007年,被赣州市文联二届委员会聘为荣誉委员。同年,被赣州市戏剧家协会二届常务理事会聘为名誉主席。

    上世纪六、七年代,在赣南采茶剧团负责演员练声和传统曲牌演唱训练。

    1973年,在全区专业剧团地方戏移植样板戏调演期间,本人为参演的全体演职员举办了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及唱腔的风格特色专题讨论。

    1983年,为在赣南文艺学校举办的全区专业剧团青年演员培训班,进行传统曲牌风格特点专题讲座,并教唱了《三句板》等多首曲牌,还应邀为南康县剧团举办的学员培训班介绍传统曲牌。

    1990年,赣南采茶剧团排演《山歌情》,作曲家陈裕光曾邀请我到剧团排练场,为饰演“贞秀”的演员,示范演唱传统曲牌《反三句板》,并对有关唱段进行教唱。

    2000年,应邀为赣南文艺学校师生进行传统曲牌专题讲座,同年,收大余县采茶剧团肖明健为学唱传统曲牌唱腔徒弟。

    2008—2009年,为赣南采茶戏进校园,应邀赴安远、信丰等县,为参培文艺老师介绍传统曲牌风格特点。

    2007—2009年,应聘在赣南文艺学校,为采茶专业班定向生进行唱腔教学,并教唱了近30首传统曲牌和撰写了近3万字的教学教材纲要资料,录制了82首可供教学用的传统曲牌,还为学校的声乐老师教唱了近40首传统曲牌。

    2010年,赴瑞金市岗面乡岗面中学对10名初二学生教唱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送郎调》。

    1994年,曾接受赣州人民广播电台专访,介绍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和唱腔。

    1995年,组织赣南采茶戏有关传统剧目折子戏参加由国家老龄委、文化部等举办的“首届中全国老年戏曲汇演”,并获多项奖。

    2000年以来,多次参加赣州市“爱民乐队”的民间文艺活动,并在公园、南门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为群众演唱传统曲牌。

    2001年,应邀参加由广东省戏剧家、音乐家协会举办的“中国音乐文化·采茶戏音乐”研讨会,与人合作的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2004年,第十九届世客会在赣州召开,与人合作的介绍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及唱腔风格特色的论文,被邀请与会交流。

    2004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专栏赴北京接受采访,并演唱了《三句板》等两首传统曲牌,进行了录音录像。

    2010年,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长江戏话》专栏组采访,并深入上犹县茶场进行传统曲牌外景地拍摄的录像录音,在中央台播放。

    2010年,接受北京的陈哲(“同一首歌”作者)、解承强(“黄土高坡”歌曲作者)的采访,介绍了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并于2011年3月应邀参加了中国民族音乐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的“守望家园,文化表情”土风纪实展演,上台演唱了曲牌《送郎调》,同时,接受了《音乐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演唱剧照在“新华网”网上发表。


    202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