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爱生
传人简介
男,江西于都车溪人,1944年12月生,二级演奏员,1960年进赣南采茶剧团乐队工作,曾任乐手、司鼓、乐队指挥、作曲、乐队队长。1989年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工作,乐队队长、指挥、司鼓、作曲。2005年退休。
-
王爱生,男,江西于都车溪人,1944年12月生,二级演奏员,1960年进赣南采茶剧团乐队工作,曾任乐手、司鼓、乐队指挥、作曲、乐队队长。1989年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工作,乐队队长、指挥、司鼓、作曲。2005年退休。2010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被江西省文化厅命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
1961年起师承钟定权老师学习拉琴、司鼓、指挥、作曲,并传授和培养了多个年青司鼓。王爱生刚来剧团不识谱,第一年自学简谱,扫了音盲,边工作,边学文化,主要通过翻阅字典,看报纸,读书来提高文化知识。1961年—1962年钟师傅教他拉勾筒,经常拉老调给他听,他特别喜欢钟师傅演奏的三句板、送郎调、打鞋底,喂是喂、对花等传统曲牌。正反弦琴谱保存完好,也掌握了一些师傅传教的勾筒演奏技艺要领。2—6弦、5—2弦拉得特别有采茶味。1963年领导安排王爱生学习司鼓同时兼奏小锣,钟师傅打双手陪练,进台锣、长、中、短托子,串台(一)、(二),南北八板头,单双八板、湖南托子、新年酒托子、吹牌子,拐子二流、壮马锣、洗马锣、大、小金钱花等是常练习曲目。1965年参加江西省文化工作队会演,演出《山林保》,首席在省城舞台演奏司鼓兼小锣。后被各地、县效仿。此后,所有赣南采茶戏剧种都是司鼓兼奏小锣,解决地县级剧团编制有限的实际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0年海峡两岸小戏大展暨学术讨论会、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以协会会长的名义)撰文介绍。称“司鼓兼奏小锣是赣南采茶戏的传统”。1972年钟师傅带王爱生为大戏《斗熊》作曲,先后为《瑶山春》、《哑女告状》、《家庭公案》、《烽火奇缘》等16台大戏合作作曲。合作撰写专业论文数篇。在钟师傅具体指导下,1986年改制的赣南采茶戏主奏乐器勾筒,至今还在使用,茶胡的第二代改进也是钟师傅的功劳。
在学习和实践中还赴闽、桂、黔、滇、川等地学习考察交流,参加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辑工作。勾筒演奏,正弦(2—6弦)指法食指按外弦i音(第二把位),演奏外弦7,内弦3音时食指滑动到这两个音上,演奏6颤音,33装饰音只移动食指,不换把位,上下滑奏,垫指加花,空弦装饰,揉弦稍带勾、压,触弦用手指第一关节指腹,不用指头,三指始终在第二把位上流动,转换。弓法:以连弓为主,分弓为辅,连分有机结合,加上即兴式的“长提短颤”等方法,使勾筒演奏别具风味。
司鼓兼小锣,首先要背熟鼓谱,左手演奏小锣,梆子,右手演奏鼓,要分得开,象两个人演奏一样。由于演奏小锣不用鞭子,改用锣锤,改右手演奏为左手演奏必须进行严格的左、右手演练。熟悉赣南采茶戏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掌握赣南采茶戏打击乐的节奏特点,结构特点,方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主要论文:1981年论文《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简介及其风格》;1981年论文《略述赣南采茶戏的伴奏音乐与打击乐》;1986年《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赣南采茶戏音乐分卷编辑、撰稿人之一;1990年论文《谈赣南采茶戏打击乐》;2003年论文《同根异蔓姐妹花——赣南采茶与粤北采茶的比较》;2003年论文《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简介》;2005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赣南采茶戏)音乐部分写稿;2008年论文《谈赣南采茶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首届中国(赣州)地方戏展演研讨会论文集等。
主要创作:1972年《斗熊》;1975年《瑶山春》;1980年《哑女告状》;1984年《老少配》;1984年《家庭公案》;1984年《赣南吹打乐》之一;1988年《两公婆拜年》;1989年《熄火奇缘》;1993年《试妻》;1994年《阿三打铁》;1997年《豆腐哥·豆腐嫂》;2002年《汉哥·瑶嫂》;2004年《长歌》(对唱重唱);2005年《亲人》;2005年《鸳鸯树》;2006年《双打龙凤刀》;2006年《三颠轿》等。
2022-02-10